昨天跟中国日报英文版的一个编辑作了一个访谈。讲旅游的新趋势,等等。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,记者问我什么时候到美国居住的。 “5年”我说;她又接着问,“那以前就没有到过美国吗?”我又加了两年,把以前念书的时间也算上了。 她再次仔细地确认,“那您一共在美国7年?”。
我还在奇怪她为什么对数字那么感兴趣,她就接着说,“那能不能说您作WILDCHINA的旅游观,是受了美国文化影响才形成的?”
这个问题让我非常不高兴。我第一次到中甸是1990年,那时候得从昆明坐两天的公共汽车才到。我住在藏族朋友的家里,自己打车去了纳帕海。那里唯一遇上两个外地人,其中一个是现在蛮有名气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。如果我问奚志农他排野生动物是不是有美国文化的影响,一定得把他也给气晕了。
我不明白,WILDCHINA的精神在于,深度旅游,强调回归自然,强调与当地村民的进距离交流。这不用到美国学习。她问我动力来自那里。 我告诉她,动力来自本身对自然和人文文化的好奇,强烈的求知欲,还有,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。
抬起头看见我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毛笔字,是一首李白的诗
问余何事栖碧山
笑而不答心自闲
桃花流水杳然去
别有天地非人间
这样的修身养性的意境,跟WILDCHINA所追求的意境是非常相似的。追求的是接近自然,欣赏自然,借自然的力量来疗养身心,已达到自身意境的提高。从自然出发,我对旅游的偏好更倾向走访小山村,寻访当地的文化艺人,或者是徒步外人没听说过但当地很有名的寺庙;去这样的地方给我带来的愉悦远远超过到纽约这样的大都市。比如到大理南边的巍宝山,跑到山顶,跟那里的道士一起喝杯道家茶,聊聊天,我觉得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一件事。
可能在很大程度上,我对旅游的个人嗜好在WILDCHINA 的基因里。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;自然而然,WILDCHINA吸引了一批对旅游有同样体会和嗜好的客户和员工。
让我困惑的是,为什么这样的旅游方式被诠释为美国进口文化?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中国人的旅游等同于旅游大巴,进店,团队自助餐,啤酒可乐瓶子满地,游客吵吵嚷嚷,大大咧咧,走马观花。而WILDCHINA追求的,跟古诗和山水画描述的旅游意境一致的旅游确被视为舶来品?
我想了半天,想出两个可能,但是,并没能最终解决我的困惑。
1。 我们目前的客户大多是讲英文的外国人。为什么没有中国客户呢?第一,我们的收费高。往往,我们的客人一天的最低收费都在2000人民币左右,而在中国人在国内旅行,自己觉得不用花那么多钱。我们服务的卖点,细致入微的量身定制,我们很环保的操作,带客人去他们自己去不到的地方,请当地知识最丰富的导游或专家作向导, 24小时的服务。 因为有这样的服务,我们的外国客户还真不少,好莱坞巨星罗伯特 德 尼罗, 前任联合国主席科菲 阿南; 还有最近美国脸书facebook 的CEO 马克 撒德波格。但是,在国内旅游提供类似的服务,好像没有什么市场。
为什么呢?首先,国人对高端旅游服务的认可程度尚在初级阶段,往往把旅游和简单的买机票,订酒店联系到一起。愈演愈烈的价格竞争让人忽略了对服务和旅游体验的关注。 一提及旅游,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去携程网找折扣,那什么都可以预定。 其次,为了凸显个人人际网落,去旅游总是喜欢找关系, 再高端的酒店,或许一个电话找到它的投资人,打个5折,这才显得我的重要性。 第三,时常为了彰显身份,去旅游还不得办个政府接待?动用地方关系,专家,村民表演一应俱全,但往往劳民伤财。WILDCHINA几乎就没有存在的意义。
国内旅游还是处于初级阶段。初级阶段的旅游主要目的还是“某某到此一游” 的精神,图的是名——我去了多少多少地方,以此作为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。这才导致了一周七国游类似的旅行线路。这个阶段旅游服务需求只是基本的吃饱喝足,最好有朋友一起热热闹闹的。跟徐霞客和李白主张的旅游境界是大相径庭的。
旅游的更高一阶段,就开始追求对旅游目的地的更多了解,放慢旅行的速度。可能出行前还有可能对目的地先研究研究。 最高阶段,才是李白诗里所描述的境界——自身意境的提高。旅行是为了探索心灵的更深处。这时候,往往愿意一个人去徒步环绕岗仁博齐神山,有时间思索。或者是去一个意大利骑自行车,晚上把车子一停,住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堡里,仔细品味葡萄酒。或者,到东非的某个村子里,帮助那里的孩子修修学校。作所有的这一切,都不是作给别人看的, 是为了提高自身。用国内比较难听的话就是,提高自己的素质!
我期待着更多的中国游者能尽快走上旅游的最高境界。这样别人就不再说WILDCHINA的旅游精神是美国进口的了。